新唐书
作者:《新唐书》简介
在卷帙浩繁的廿四史中,有两部官修的唐史,即五代时修的旧唐书和北宋时修的新唐书。新唐书的编撰,约开始于北宋庆历四年(公元一○四四年),到嘉祐五年(公元一○六○年完成,前后历时约十七年,参加编撰的有欧阳修、宋祁、范镇、吕夏卿等人。新唐书包括本纪十卷,志五十卷,表十五卷,列传一百五十卷,共二百二十五卷。书成,由欧阳修、宋祁分别署名。
宋祁(公元九九六年一○六一年),曾任知制诰、翰林学士等职,並担任过杭州、成德州等地的地方官。新唐书开始编写后七年,当北宋王朝派人向宋祁催索文稿时,他说:「计今秋可了列传,若纪、志犹须来春乃成。」[一]其实,到了公元一○五八年,他才将一百五[一]景文集卷四九与观文右丞书十卷列传稿子交齐。至于纪、志、表三个部份,他根本无力完成。后来志和表分别由范镇、吕夏卿负责编写。但本纪无人撰写,全书更无人总其成,所以宋仁宗又命欧阳修主修新唐书。
欧阳修(公元一○○七年一○七二年),号称宋代的韩愈,政治地位比宋祁高,社会影响也比宋祁大。公元一○四二年,在宋仁宗起用范仲淹推行「庆历新政」时,欧阳修参加了「新政」活动,並调任为谏官,对北宋王朝面临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关注。范仲淹罢相后,欧阳修也被贬,先后在滁州、扬州、颍州、应天府等地做了九年地方官。公元一○五四年被调回中央,任翰林学士。新唐书实际上是在欧阳修的主持下最后完成的。
欧阳修自己说:他中途参加,「接续残零,刊撰纪、志六十卷[一]。从文字风格上看,本纪十卷和赞,志、表的序,以及选举志、仪卫志等,无疑出自欧阳修之手。特别是他所写的赞、序,集中反映了他的历史观,有些内容几乎是直接从他的政论文章那里照搬过来的。书成后,他曾任枢密副使、参知政事等要职。
与旧唐书比较,由于时代不同,新唐书在编撰体例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。首先是新唐书对志、表两部份十分重视,这是因为宋代大体上继承了唐代的制度,欧阳文忠全集卷九一辞转礼部侍郎札子阳修等在志、表方面特别用力,目的是总结唐代的典章制度以供宋王朝「参用」。
新唐书增加了以往史书所没有的备卫志、选举志、兵志。新唐书的选举志、兵志虽然叙述制度不够系统,资料也不够完备,但究竟为我们了解唐朝科举制和兵制演变提供了一定的方便。食货志增为五卷,不仅比旧唐书食货志份量多,而且也比较有系统、有条理地保存了大量社会经济史资料。地理志着重叙述唐朝地理沿革,记载军府设置、物产分布、水利兴废等状况,补正了不少旧唐书地理志的缺略。天文志和历志在篇幅上超过旧唐书三倍以上,记载了唐代流行的七种历法,特别可贵的是保存了在历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大衍历的历议(即历法理论)。艺文志与旧唐书经籍志相较,书目增加很多,特别是开元以后的著作补充不少,如李白、柳宗元的著作,新唐书所收录的就有一些是旧唐书中找不到的。新唐书还增加了宰相表、方镇表、宗室世系表、宰相世系表,虽有错漏,但也可以起备查作用。
新唐书作者批评旧唐书「使明君贤臣、雋功伟烈与夫昏虐贼乱、祸根罪首,皆不得暴其善恶」[一],所以在新唐书中秉孔子修春秋之意,进行所谓「忠奸顺逆」的褒贬,并在旧唐书的类传的基础上,增添了卓行、奸臣、叛臣、逆臣等类传,又将原有次序作了重新排列,如在旧唐书中,忠义传排列第五,新唐书改为第一,以表示纠正旧唐书「纪次无法」。旧唐书的合传,大体上把同一时期地位接近或同一家族的人合在一起,新唐书作者认为「忠奸善恶」不分,也加以改动。
新唐书还在列传中保存了一些旧唐书所未载的史料。自安史之乱以后,史料散失不少,穆宗以下又无官修实录,所以宋祁为唐后期人物立传,採用了不少小说、笔记、传状、碑志、家谱、野史等资料。同时,还增加了不少唐代晚期人物的列传。关于少数民族的种族、部落的记载,新唐书比旧唐书多而且详。
本次点校,以百衲本(影印北宋嘉祐十四行本,残缺部份,以北宋十六行本、南宋十行本补)为工作本,参校了北宋闽刻十六行本(影印胶卷残本)、南宋闽刻十行影印本(缺四十多卷)、汲古阁本、殿本和浙江书局本。
宋祁(公元九九六年一○六一年),曾任知制诰、翰林学士等职,並担任过杭州、成德州等地的地方官。新唐书开始编写后七年,当北宋王朝派人向宋祁催索文稿时,他说:「计今秋可了列传,若纪、志犹须来春乃成。」[一]其实,到了公元一○五八年,他才将一百五[一]景文集卷四九与观文右丞书十卷列传稿子交齐。至于纪、志、表三个部份,他根本无力完成。后来志和表分别由范镇、吕夏卿负责编写。但本纪无人撰写,全书更无人总其成,所以宋仁宗又命欧阳修主修新唐书。
欧阳修(公元一○○七年一○七二年),号称宋代的韩愈,政治地位比宋祁高,社会影响也比宋祁大。公元一○四二年,在宋仁宗起用范仲淹推行「庆历新政」时,欧阳修参加了「新政」活动,並调任为谏官,对北宋王朝面临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关注。范仲淹罢相后,欧阳修也被贬,先后在滁州、扬州、颍州、应天府等地做了九年地方官。公元一○五四年被调回中央,任翰林学士。新唐书实际上是在欧阳修的主持下最后完成的。
欧阳修自己说:他中途参加,「接续残零,刊撰纪、志六十卷[一]。从文字风格上看,本纪十卷和赞,志、表的序,以及选举志、仪卫志等,无疑出自欧阳修之手。特别是他所写的赞、序,集中反映了他的历史观,有些内容几乎是直接从他的政论文章那里照搬过来的。书成后,他曾任枢密副使、参知政事等要职。
与旧唐书比较,由于时代不同,新唐书在编撰体例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。首先是新唐书对志、表两部份十分重视,这是因为宋代大体上继承了唐代的制度,欧阳文忠全集卷九一辞转礼部侍郎札子阳修等在志、表方面特别用力,目的是总结唐代的典章制度以供宋王朝「参用」。
新唐书增加了以往史书所没有的备卫志、选举志、兵志。新唐书的选举志、兵志虽然叙述制度不够系统,资料也不够完备,但究竟为我们了解唐朝科举制和兵制演变提供了一定的方便。食货志增为五卷,不仅比旧唐书食货志份量多,而且也比较有系统、有条理地保存了大量社会经济史资料。地理志着重叙述唐朝地理沿革,记载军府设置、物产分布、水利兴废等状况,补正了不少旧唐书地理志的缺略。天文志和历志在篇幅上超过旧唐书三倍以上,记载了唐代流行的七种历法,特别可贵的是保存了在历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大衍历的历议(即历法理论)。艺文志与旧唐书经籍志相较,书目增加很多,特别是开元以后的著作补充不少,如李白、柳宗元的著作,新唐书所收录的就有一些是旧唐书中找不到的。新唐书还增加了宰相表、方镇表、宗室世系表、宰相世系表,虽有错漏,但也可以起备查作用。
新唐书作者批评旧唐书「使明君贤臣、雋功伟烈与夫昏虐贼乱、祸根罪首,皆不得暴其善恶」[一],所以在新唐书中秉孔子修春秋之意,进行所谓「忠奸顺逆」的褒贬,并在旧唐书的类传的基础上,增添了卓行、奸臣、叛臣、逆臣等类传,又将原有次序作了重新排列,如在旧唐书中,忠义传排列第五,新唐书改为第一,以表示纠正旧唐书「纪次无法」。旧唐书的合传,大体上把同一时期地位接近或同一家族的人合在一起,新唐书作者认为「忠奸善恶」不分,也加以改动。
新唐书还在列传中保存了一些旧唐书所未载的史料。自安史之乱以后,史料散失不少,穆宗以下又无官修实录,所以宋祁为唐后期人物立传,採用了不少小说、笔记、传状、碑志、家谱、野史等资料。同时,还增加了不少唐代晚期人物的列传。关于少数民族的种族、部落的记载,新唐书比旧唐书多而且详。
本次点校,以百衲本(影印北宋嘉祐十四行本,残缺部份,以北宋十六行本、南宋十行本补)为工作本,参校了北宋闽刻十六行本(影印胶卷残本)、南宋闽刻十行影印本(缺四十多卷)、汲古阁本、殿本和浙江书局本。
《新唐书》章节列表
- 本纪第一 高祖
- 本纪第三 高宗
- 本纪第二 太宗
- 本纪第四 则天皇后 中宗
- 本纪第五 睿宗 玄宗
- 本纪第六 肃宗 代宗
- 本纪第七 德宗 顺宗 宪宗
- 本纪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
- 本纪第九 懿宗 僖宗
- 本纪第十 昭宗 哀帝
- 志第二 礼乐二
- 志第一 礼乐一
- 志第三 礼乐三
- 志第五 礼乐五
- 志第四 礼乐四
- 志第七 礼乐七
- 志第六 礼乐六
- 志第八 礼乐八
- 志第十 礼乐十
- 志第九 礼乐九
- 志第十一 礼乐十一
- 志第十三上 仪卫上
- 志第十二 礼乐十二
- 志第十三下 仪卫下
- 志第十四 车服
- 志第十六 历二
- 志第十五 历一
- 志第十七上 历三上
- 志第十七下 历三下
- 志第十八上 历四上
- 志第十八下 历四下
- 志第十九 历五
- 志第二十上 历六上
- 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
- 志第二十下 历六下
- 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
- 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
- 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
- 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
- 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
- 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
- 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
- 志第三十 地理四
- 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
- 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
- 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
- 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
- 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
- 志第三十五 选举志下
- 志第三十四 选举志上
- 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
- 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
- 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
- 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
- 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
- 志第四十一 食货一
- 志第四十 兵
- 志第四十三 食货三
- 志第四十二 食货二
- 志第四十四 食货四
- 志第四十六 刑法
- 志第四十五 食货五
- 志第四十七 艺文一
- 志第四十八 艺文二
- 志第四十九 艺文三
- 表第一 宰相上
- 表第四 方镇一
- 志第五十 艺文四
- 表第三 宰相下
- 表第二 宰相中
- 表第七 方镇四
- 表第六 方镇三
- 表第五 方镇二
- 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
- 表第十上 宗室世系上
- 表第九 方镇六
- 表第八 方镇五
- 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
- 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
- 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
- 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
- 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
- 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
- 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
- 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
- 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
- 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
- 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
- 列传第一 后妃上
- 列传第二 后妃下
- 列传第四 高祖诸子
- 列传第三 宗室
- 列传第五 太宗子
- 列传第六 三宗诸子
- 列传第八 诸帝公主
- 列传第七 十一宗诸子
- 列传第十 王窦
- 列传第九 李密
- 列传第十一 薛李二刘高徐
- 列传第十三 刘斐
- 列传第十二 萧辅沈李梁
- 列传第十五 二刘殷许程柴任丘
- 列传第十四 屈实尉迟张秦唐段
- 列传第十六 温皇甫二李姜崔
- 列传第十七 杜阚王李苑罗王
- 列传第十九 侯张薛
- 列传第十八 二李勣
- 列传第二十 高窦
- 列传第二十一 房杜
- 列传第二十二 魏征
- 列传第二十四 二李戴刘崔
- 列传第二十三 王薛马韦
- 列传第二十五 陈杨封裴宇文郑权阎蒋姜张
- 列传第二十六 萧瑀
- 列传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
- 列传第二十九 于高张
- 列传第二十八 苏世长(良嗣 弁) 韦云起 孙伏伽 张玄素
- 列传第三十 长孙褚韩来李上官
- 列传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赵崔杨卢二刘李刘孙邢
- 列传第三十二 傅吕陈
- 列传第三十四 崔杨窦宗祝王
- 列传第三十三 刘裴娄
- 列传第三十五 诸夷蕃将
- 列传第三十六 郭二张三王苏薛程唐
- 列传第三十七 王韩苏薛王柳冯蒋
- 列传第三十九 崔徐苏豆卢
- 列传第三十八 唐张徐
- 列传第四十 狄郝硃
- 列传第四十一 二玮 陆二李杜
- 列传第四十二 裴刘魏李吉
- 列传第四十三 张韦韩宋辛二李裴
- 列传第四十四 武李贾白
- 列传第四十六 刘钟崔二王
- 列传第四十五 五王
- 列传第四十七 魏韦郭
- 列传第四十八 李萧卢韦赵和
- 列传第四十九 姚宋
- 列传第五十 苏张
- 列传第五十二 张源裴
- 列传第五十一 魏卢李杜张韩
- 列传第五十三 苏尹毕李郑王许潘倪席齐
- 列传第五十五 裴阳宋杨崔李解
- 列传第五十四 裴崔卢李王严
- 列传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
- 列传第五十八 二郭两王张牛
- 列传第五十七 刘吴韦蒋柳沈
- 列传第五十九 宇文韦杨王
- 列传第六十一 李光弼
- 列传第六十 哥舒高封
- 列传第六十三 二李马路
- 列传第六十二 郭子仪
- 列传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吕
- 列传第六十四 房张李
- 列传第六十六 崔邓魏卫李韩卢高
- 列传第六十八 高元李韦薛崔戴王徐郗辛
- 列传第六十七 李杨崔柳韦路
- 列传第六十九 来田侯崔严
- 列传第七十 元王黎杨严窦
- 列传第七十二 三王鲁辛冯三李曲二卢
- 列传第七十一 二李
- 列传第七十三 令狐张康李刘田王牛史
- 列传第七十五 李常赵崔齐卢
- 列传第七十四 刘第五班王李
- 列传第七十六 关董袁赵窦
- 列传第七十七 张姜武李宋
- 列传第七十九 李晟
- 列传第七十八 段颜
- 列传第八十一 杨戴阳二李韩杜邢
- 列传第八十 马浑
- 列传第八十二 陆贽
- 列传第八十三 韦张严韩
- 列传第八十五 徐吕孟刘杨潘崔韦
- 列传第八十四 鲍李萧薛樊王吴郑陆卢柳崔
- 列传第八十六 张赵李郑徐王冯庾
- 列传第八十七 姚独孤顾韦段吕许薛李
- 列传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杨马
- 列传第八十九 归奚三崔卢二薛卫胡丁二王殷
- 列传第九十 三郑高权崔
- 列传第九十一 贾杜令狐
- 列传第九十二 白裴崔韦二李皇甫王
- 列传第九十三 韦王陆刘柳程
- 列传第九十四 杜裴李韦
- 列传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刘范二王孟赵李任张
- 列传第九十六 李乌王杨曹高刘石
- 列传第九十七 于王二杜范
- 列传第九十八 裴度
- 列传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杨
- 列传第一百一 韩愈
- 列传第一百 窦刘二张杨熊柏
- 列传一百二 钱崔二韦二高冯三李卢封郑敬
- 列传第一百三 刘蕡
- 列传第一百四 李郑二王贾舒
- 列传第一百六 陈三李曹刘
- 列传第一百五 李德裕
- 列传第一百八 毕崔刘陆郑硃韩
- 列传第一百七 二李崔萧二郑二卢韦周二裴刘赵王
- 列传第一百九 马杨路卢
- 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邓陈齐赵二杨顾
- 列传第一百一十 郑二王韦张
- 列传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诸葛李孟
- 列传第一百一十三 杨时硃孙
- 列传第一百一十五 三刘成杜钟张王
- 列传一百一十四 高赵田硃
- 列传第一百一十六 忠义上
- 列传第一百一十七 忠义中
- 列传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
- 列传第一百一十八 忠义下
- 列传第一百二十 孝友
- 列传第一百二十一 隐逸
- 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
- 列传第一百二十三 儒学上
- 列传第一百二十四 儒学中
- 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文艺上
- 列传第一百二十五 儒学下
- 列传第一百二十八 文艺下
- 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文艺中
- 列传第一百三十 列女
- 列传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
- 列传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
- 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
- 列传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
- 列传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
- 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籓镇魏博
- 列传第一百三十六 籓镇镇冀
- 列传第一百三十七 籓镇卢龙
- 列传第一百三十八 籓镇淄青横海
- 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籓镇宣武彰义泽潞
- 列传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
- 列传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
-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
-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
- 列传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鹘上
- 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
- 列传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鹘下
- 列传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
- 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东夷
-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
- 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蛮上
-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
- 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蛮中
- 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下 南蛮下
- 列传第一百四十八上 奸臣上
- 列传第一百四十八下 奸臣下
-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上 叛臣上
-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下 叛臣下
- 列传第一百五十上 逆臣上
- 列传第一百五十中 逆臣中
- 附录 进新唐书表
- 列传第一百五十下 逆臣下